昨天,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举行。习近平致贺信。
什么是ITER计划?习近平为什么要向这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致贺信?今天,小组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人们常讲“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内部时刻进行着热核聚变反应。科学家们设想,如果能够控制并和平利用核聚变,那么人类将拥有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这就是“人造太阳”的设想。
一旦实现“人造太阳”,能源短缺带来的社会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化石能源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可得到根本扭转,制约海水淡化、星际飞船等大型耗能工程的“科技之锁”也将被接连打开……
有人说,“人造太阳”是名副其实的“能源桂冠”。
这个设想并非空想,可控核聚变所需的反应原料(氘原子和氚原子),在地球上非常丰富。
比如,氘在海水中储量极大,1公升海水里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核聚变反应中可释放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的能量;而氚可通过中子与锂反应生成,在地壳和海水中,锂都是大量存在的。
可控核聚变产生氦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气体,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
但许多人一想到用核能发电,就会想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或者福岛核事故,从而有了“恐核”心理,谈核色变。事实上,核聚变反应需要氘氚燃料达到上亿摄氏度的高温和足够高的密度等苛刻条件。任何细微条件的缺失,都会导致温度密度下降,致使核聚变反应停止。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解释说:“由于燃烧的氘氚等离子体被磁场约束在真空容器内,其密度比空气低数个量级,核聚变堆氘氚燃料含量也较低,因此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
所以,可控核聚变还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固有安全性。
|